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

标题: 宁夏课题《提高小语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资料专辑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1:14     标题: 宁夏课题《提高小语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资料专辑

<p><b>一、教研小故事</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r/><br/></font></b></p><p></p><p align="center"><b>当局者迷</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旁观者清</b><b> <p></p></b></p><p></p><p></p><p></p><p></p><p></p><p></p><p></p><p></p><p align="center">宁夏青铜峡市陈滩小学:马卫军<br/><br/><br/><br/></p><p></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p></p><p>教育家霍林姆林斯基说过:发现就有收获,只要是稍有点悟性的人,想得到收获不难,难就难在不能及时的发现。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短处,亡羊补牢。最近的一次学区教委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发生在本人身边的一些小故事令人深思,值得推敲。<br/><br/><br/><br/></p><p></p><p></p><p>本人在执教《水上飞机》一课时,因为要参赛,学校委派骨干教师马虹鹃和王建萍为我指导,试讲一堂课下来,说实话,因为课是我设计的。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不错,谁知下来后,两位老师却毫不避讳的指出了不少瑕疵:<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课前导语没有,没有突现小课题研究。出课突然,造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教师语言过于随便,重复罗嗦,废话太多,不够精练,交代不清,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在“读为先”还是“读为后”之间也产生了分歧,争执不休。<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甚至在试讲练习过程中,竟然打断我的讲解,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指导,最后竟然把学生全部带出教室,令人尴尬。<br/><br/><br/><br/></p><p></p><p></p><p>这些做法,在当时确实令人费解,这无疑是给我自信的欲火上浇了一盆凉水,直到冷静下来,我们三人平心静气的重新讨论并拿出一整套设计方案后,才觉得自身确有不足之处,整个设计,推情合理,天衣无缝,令人钦佩。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做了以下指导。<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课前导语重新安排,甚至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斟酌,结合自己的形体语言,流利的表达和质疑。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效果甚佳。<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对课文讲解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要求简洁、明了、准确,交代清楚,对学生的评价做到肯切、干净利落而不失新鲜。这都是两位教师提议一句,推敲一句。写一句,体会一句。整个过程下来,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最后的讲课竞赛过程中,我始终把握自己的语言,受到了评课老师的一直好评。<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在“读为先”还是“读为后”这个问题上,我还是保留自己的意见。我想正如评课老师说的,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会有学生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以指导,我赞赏这一观点。<br/><br/><br/><br/></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至于在讲解<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时打断"></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时打断<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老师的讲解这一现象,在当时是有必要的,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这也体现了指导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br/><br/><br/><br/></p><p></p><p></p><p>正所谓“当局者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旁观者清”,自己通过阅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那是一种收获,通过别人的发现而使自己有所发展,这不止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享受,终生受用。课程改革,就是要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师不断的发现与被发现的撞击,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思,交流与探索的互进之间发生了变化,得到了升华。<br/><br/><br/><br/></p><p></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p></p><p><chsdate wst="on" year="2006" day="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日<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chsdate><br/></p>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1:21

<p>竟是导语惹的祸</p><p>——缘于一堂失败的公开课</p><p>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滩小学 王风君</p><p>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p>在教学《蜗牛的奖杯》这课时,我采用了问题激趣导入。首先出示蜗牛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的样子?”宛如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我指名两位学生回答。接着,我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其实,蜗牛身上硬硬的外壳就是蜗牛曾经获得的奖杯。”相机板书了课题。学生读了课题后,我又说:“聪明的你们,读了课题一定想知道的东西很多,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我原本想今天后面坐着六位听课的教师,学生最多也就提出两三个问题而已,用上一两分钟就可以圆满完成新课的导入。看到学生个个在举手。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问题:我想知道蜗牛的奖杯是什么样子?蜗牛是怎样得到奖杯的?蜗牛得到奖杯后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八个之多,看到学生问题意识这么浓,我曾经试图打断学生想法的念头打消了。然而时间过去了七八分钟。我是按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还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一一解决呢?容不得我有更多的迟疑,这是一堂公开课呀!如若选择后者,虽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又怎能突出三维目标和双基要求?片刻的迟疑过后,我依然选择了前者,因为通过初读课文可以解决识字;再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最后通读可以拓展延伸,深化寓意,这样常例的设计,至少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由于导入新课的时间过长,也就只好将后面的环节压缩,学生的兴趣也没有先前那样高涨,虽说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我却依旧是课堂的主宰者。</p><p>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实验年级的教师新课改的实施者,应该大胆尝试,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导语设计不能想本节课设计的问题过大,让学生洋洋洒洒、发表意见,要切合实际,形式多样,时常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实效性。<br/></p>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1:28

<p>巧妙利用本地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p><p></p><p>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滩小学 马虹娟</p><p></p><p>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p><p></p><p>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黄河边,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都是依靠架设在黄河上的浮桥。教师每天上下班也与浮桥结下不解之缘。可是,有一天,黄河上游发大水,工作人员来不及拆桥,结果,连接桥面的船只全被大水冲走了,这给修桥造成很大的困难。此时,我所任教的四年级语文正好上到了《捞铁牛》一课,认真阅读教材,我发现这一课与我们这里的环境极其相似,为何不将这一资源运用到教学之中呢?于是,我认真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认真挖掘本地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一理念。精心的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知道昨天由于黄河上游下大雨,造成河水上涨,结果浮桥上压绳的石墩子被水冲走了,陷在河边的淤泥里,现在桥上的叔叔正在修浮桥,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想办法捞石墩子,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经我这么一说学生纷纷想办法,而且想了许多办法,正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议论时,我又说:“同学们的办法真多,但是在遥远的古代并没有你们谈到的设备。没有设备,他们也能捞上来,那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呢?学习《捞铁牛》一课,你一定会明白的。”这样设计一下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间产生了共鸣,学起来就更容易了。<br/></p>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1:30

<p>我的教学故事:</p><p></p><p>沉 默 是 金</p><p>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滩小学 马虹娟</p><p></p><p>时常与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交流,他们说,教师给他们的印象是特别会唠叨,可以称为“唠叨专家”,而且说话嗓门一个比一个大。和同事探讨也有共识:大嗓门,才能镇服学生。可是有一件事让我改变看法,那就是沉默是金。</p><p></p><p>有一天,我到二年级上语文,一进教室,学生们乱哄哄的一片,如同进入了自由市场。看到这一情况,我歇斯底里的吼道:“安静,安静下来!”但是学生吵闹的太激烈,他们的声音盖过我的声音。就这样在喧闹中我结束了这一节课。</p><p></p><p>第二节课,我到教室去,班级纪律依旧很乱。此时,我没有吼,也没有叫,而是悄悄对坐在前面的几名学生说了几句悄悄话,别的学生不知我说了什么,好奇心促使期于学生停住了吵闹,停住手里的小动作,专心地注视着我。我知道时机已到,话匣打开,小声说:“今天这节课不上了,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说完,我把今天的内容用悄悄话的形式,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传下去,学生投入极高的热情,教师有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学习的场面。</p><p></p><p>在以后的布置作业,安排班级事物时,遇到班级纪律乱时,我改掉以前大声呵斥学生的方法,采用温柔和蔼可亲的语调,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发展,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p><p></p><p>从这件事,我想告诉同事们:沉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p>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1:31

<p>我的教学金点子:</p><p></p><p>启发想象,活化口语交际</p><p></p><p>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滩小学 马虹娟</p><p></p><p>一提到口语交际,着实让我们这些小学语文老师头疼,遇到口语交际学生往往是无话可说,有时优生一节课滔滔不绝,而学困生干坐在那里,只有听的义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在今天的这节口语交际课,我找到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今天上的是介绍自己去过、听过、看过、想去的地方。我所任教班级的孩子,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去过的地方仅仅是吴忠,最远的也就是银川了。听到我讲解完口语交际的要求后,我发现孩子们眼睛那样茫然,小组交流,也没有几个学生能介绍。看到这种情况,我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说说你们最想去的地方。”听我这么一说,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想去西沙群岛去看看,因为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的说想去北京看看颐和园的风光。还有的说去小兴安岭,看看黑熊是如何舔脚掌……</p><p></p><p>从学生的表现,我深深的感觉到:不要畏惧学生没有可以说话的资料,重在教师积极引导,运用好手中的教材,学生一定会打开自己的话匣子。<br/></p>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1:32

<p>我的教学妙法子:</p><p></p><p>拍 拍 小 手 动 起 来</p><p></p><p>——趣味学拼音</p><p></p><p>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滩小学 马虹娟</p><p></p><p>但凡带过一年级语文的老师都说:拼音难教,学生不易掌握。今年我真正体会到带一年级语文的难处。不过难中也有喜悦,也有收获。</p><p></p><p>在教学三拼音节时,我发现所带班内,学生对此音节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回生现象严重。这可急坏了我。上课巡视时,我发现班内个头最小的王欢,在读两拼音节的时候,读声母他拍一下手,声韵相拼,使劲张大嘴巴,而且他这样记读自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转眼一想,何不把这一方法引入我的教学中呢?第二天上三拼音节时,我读声母两手合拢击掌,介母一手握拳击掌,韵母再击掌,拼出音节使劲击掌。经我这样一说,学生在座位上动了起来,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做到了三拼音节的要求“声轻介快韵母响”,很快学生掌握了三拼音节,本来计划两节课完成的内容,我们班的学生用一节课时间,在玩中就掌握了。<br/></p>
作者: 管理办    时间: 2006-11-20 16:44

<p>巧用教材发展学生思维能力</p><p><br/>宁夏青铜峡市陈滩小学 马虹娟</p><p></p><p>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一套教材,这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因此,我们只有合理地使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思维、想象、创新的空间,才能落实课标中提出的:“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通过教材的实践,我就自己的教学中,如何巧妙使用教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几点做法谈谈:</p><p></p><p>一、善用教材示范,激发学生思维。</p><p></p><p>我们使用的实验教材在选文 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极强的生活情趣。课本中的文不但文质兼美、富有童趣,能引发学生兴趣,而且琅琅上口,富有规律,有极好的示范作用,体现了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只有善于利用教材的示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p><p></p><p>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我在引导孩子朗读课文,感知春天的美与特征和语言的生动之后,提出:从哪里找到春天?怎样找到的?能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吗?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又有课文的示范,你一言,我一语,一堂生动的课文就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中结束了。</p><p></p><p>在教学《泉水》一课时,学生也能充分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套用课文的形式,编出有趣押韵的诗句,如: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我到小溪里。等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思维得到了发展。</p><p></p><p>二、巧用教材,引导学生探究</p><p></p><p>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课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p><p></p><p>例如在教学《画风》一课时,我一谜语形式引入新课,学生报以极大的兴趣,接着我提出:同学们,你们能把风画出来吗?学生纷纷动脑筋、想办法,想象自己画风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充分地探索让学生学到了不少知识,不少画风的方法:有的说:地上的树叶在动,说明有风;有的说:农家做饭的炊烟斜了;有风;还有的说:骑车的人头发飘起来了,有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能力。</p><p></p><p>教学过程中,我还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劝交给学生,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去探索、去解决。学习〈〈小鹿的玫瑰花〉〉时学生提出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讨论后学生了解了小鹿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学习〈〈我为你骄傲〉〉是学生有提出:“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从而使学生懂得犯了错误只要勇于承认,大胆改正一样是好孩子。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愉悦,继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p><p></p><p>巧用教材,让形式学会质疑、解疑,是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又让生活知识得以积累,逐步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p><p></p><p>三、 用教材,发展学生想象力。</p><p></p><p>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使用的教材生动活泼,内容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大胆的想象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空间。巧用教材,既可是课本内容得以延伸下去,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p><p></p><p>教学中,我结合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大胆引导让孩子想象为课文续写内容。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大胆想象,拔苗人看到自己的秧苗死后自己的做法、想法,让学生当成故事讲述,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得以提高。</p><p></p><p>在二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开放、民主、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学生思维、探索、想象力得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也得以提高。<br/></p>




欢迎光临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 (http://spjyz.gzpwh.com/) Powered by Discuz!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