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教学交流 › 查看主题

6535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go

2012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教材分析

1#
发表于 2012-10-7 20:4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以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以后,插入=、>、<等关系符号的教学。在认识6~9各数以及认识10的时候,进一步应用几和第几,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还有两则“你知道吗”和两道思考题。下表是各道例题和每个练习的内容安排。例题序号教学内容练习例1· 1~5各数的意义、读写、排列顺序例2· 几和第几的含义,以及实际应用例3例4· 0的意义、读写,0和1~5各数的排列顺序例5· 等于、大于、小于的含义,以及相应的符号例6· 6~9各数的意义、读写、数序例7· 10的意义、读写,1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练习一

配合五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练习二

综合全单元内容的练习10以内的数比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中已经接触了这些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本单元教材把1~5的认识、6~9的认识相对集中起来教学,改变了以前教材一个数、一个数地教学的编排,能够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的教学,以及=、>、<等关系符号的教学,丰富了认数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10”是很重要的一个数,是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原理,以及加、减法计算的进位与退位。因此,教材独立编排0和10的教学。由于各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的练习比较充分了,所以全单元只编排两次练习。其中,练习一涉及五道例题的教学内容,练习二是全单元内容的综合性练习。两次练习里的习题不是重复“想想做做”里的练习题,而是注意了适当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1? 把认识1~10各数的过程都设计成四个环节。

认识10以内的数是整数教学的起始,包括掌握各个数字符号和理解每一个数的意义两大块内容与要求。由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重视,大多数学生认读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写数和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太容易。教材以帮助学生形成数概念为教学重点,注意加强写数教学。把认识每一个数的教学都设计成连贯的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仔细经历认识数的过程,充分开展认识数的活动,深入体会各个数的含义。下面以1~5各数的认识为例,分析这四个教学环节。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初步体验数能表示物体有多少个。

10以内数是自然数中最小的几个数。数是抽象的,每一个数都是一个概念。数也有具体的一面,它一旦融入现实情境,每一个数都表达着一个具体的数量。所以,人们认识数总是先体验数的具体的一面,再建立抽象的数概念。例1就是按这样的线索编写的。

例题呈现了一幅“教师节快乐”的主题图,画面里面有人和多种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人和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所需要的感性材料,另方面体会数(shǔ)。

数主题图中的物体个数,开始时可以让学生喜欢什么就数什么。如一块黑板上有五颗星和五个字,三个女孩跳舞,一个男孩拉手风琴……应该要求学生口、手一致地数,即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用数到的最后一个数表示已数过的物体的总个数。通过有兴趣的数数活动,从数量角度了解主题图的内容,体会数能反映物体“有多少”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形成数概念的第一次抽象。

整理主题图里的数量信息,一个男孩、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这些物体的数量都是“一”,都可以用一粒算珠表示。像这样,两盆花就可以用两粒算珠表示、三个女孩可以用三粒算珠表示……逐渐教学了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数的方法。

教材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出于两点考虑:首先,算珠能半直观、半抽象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粒算珠表示一个物体、两粒算珠表示两个物体……有几个物体就用几粒算珠表示,这是算珠的直观方面。一粒算珠既能表示一个男孩,也能表示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粒算珠只反映这些物体在数量上的相同特征,不反映它们的其他属性。类似地,两粒算珠能够表示主题图里的花的盆数,还能表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两个物体,这是算珠的抽象一面。算珠的半直观、半抽象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能够引领他们完成认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抽象概括,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认数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思维发展过程。其次,一粒算珠添上一粒是两粒算珠,两粒算珠添上一粒是三粒算珠……这个现象体现了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些知识暂时还是蕴含着的,只是稍稍的渗透。

(3) 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形成数概念的第二次抽象概括。

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可以用数字符号表示。手风琴、男孩、黑板的个数都可以用“1”表示,花的盆数可以用“2”表示,女孩的人数可以用“3”表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1~5各个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这些数字符号和算珠一样,只表示物体有多少,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内容。而数字符号比算珠更加抽象,使用也更加方便、更加普遍。学生认识数字符号,理解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就是建立了数的概念。

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识别0~9这些数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在学前已经多次接触过,甚至早就知道了。但是,许多学生并不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并没有数概念。教学时,必须把数字与相应的算珠以及相应个数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的数物体个数的经验和用算珠表示数的经验,赋予数字具体的含义,从而有意义地接受数字符号,逐渐形成数概念。例题在主题图下面,从左到右依次呈现“实物图”“算珠图”“数字”,体现了这些教学思想,是学生认数的一般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往往是概念学习的全部过程。所以,教材在给出数字1、2、3、4、5以后,并没有结束数概念的教学,继续要求学生思考“1还可以表示什么?2、3、4、5呢?”这就是把初步的数概念具体化,回归现实,让学生说出许许多多1个或者2个、3个、4个、5个物体,这些大量素材,进一步丰富对数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概念更加丰满、更加扎实。

(4) 指导写数,培养良好的习惯。

写数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初入学的儿童不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与书写的笔顺,往往在写数时搞错位置或方向。他们的手指还不够灵活,要把数字写正确、写工整、写匀称很不容易。为此,教科书里安排了“示范”“描红”“独立写”三步教学。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在“日”字格里写数,不过早要求他们在白纸上写。

过去,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数字、记住字形,教师往往利用一些儿歌,如“1像小棒、3像耳朵、4像小旗”,确实对认识数字符号有积极作用。但是,往往忽略了写数教学的字形分析和笔顺分析,导至学生写数时“无依无靠”“无关无栏”。

现在的教材,在“示范”时十分突出写数时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清楚地显示出从“日”字格的哪里起笔,向什么方向如何运笔,在哪里转折或收笔。这是教学写数时应该耐心讲解的知识,是学生应该知道并照着做的知识。

“描红”是学生模仿并体会写数要领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沿着已有的虚线描出数,而是沿着虚线体会写数时的起、运、收笔的方法,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技能。

“独立写”要提倡学生看着前面已经写出的数,像前面那样写,争取写出的数和前面差不多,甚至一样。对自己写的数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找一找哪里写得还不够好,想一想怎样写能够更好。学生的写数习惯在这些细节中才能形成。

2? 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展开。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是第几个),这些就是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几和第几,获得关于数的新知识,加强对数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

严格地说,“几”已经在例1教学了,例1及其“想想做做”都是围绕1~5各数的基数意义设计的,“第几”还没有教学,因此例2的教学重点是第几。把几和第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体会“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段进行。首先,学生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几和第几。在例2的主题图里数出有5人排队买票,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2个,女孩排在第5个。在学生的数数活动中引出表示几的数和表示第几的数。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真感受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几和第几的不同之处。

然后,着重领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例2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比较“5个”和“第5个”,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一般情况里“几个”表示一个集合里的元素总个数,“第几个”是一个集合里的某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如“5人”排队的“5”是指一共的人数。而“第5”是队伍里某一人所在的位置。

最后,“想想做做”的2、3、4题是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习题,有时涉及数的基数含义,有时涉及数的序数含义,灵活性很强。这就为学生反复内化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提供了很好的实现素材。教学这些习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回答是不是正确,还要让学生对习题里的部分基数和序数做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

几乎所有学生都曾经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几和第几,要联系现实的情况,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关于几和第几的数据,并从数学角度研究、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有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戴帽子男孩排在第几个。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① “5个人”是队伍的总人数,包括队伍里的每一个人;“第2个”表示戴帽子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是表示一个人位置的数。尤其是队伍里的“5个人”和“第5个人”是不同的指向、不同的意思。② 数“几”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一个也不能遗漏。数“第几”只要数到有关那个人为止,不能再数下去。③ 数“几”可以从前往后地数,也可以从后往前地数,结果与数个数的方向无关。数“第几”必须注意方向,在例题里只能从前往后数,一般不从后往前数,如果搞错了数个数的方向,结果的意思就变了。

正确表达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知识,离开方位讲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已经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的“前面”有几辆车。二是遵循生活中的约定。如在队伍里的位置一般“从前往后”数,假如要求“从后往前”数必须另有规定;又如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的,一般不“从上往下”数。三是允许灵活多样,给学生自主确定方位的空间。如“想想做做”第2题里的猴子捞月亮,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子,从上往下数是第2只,从下往上数是第4只。回答这个问题,两个答案都可以,只要任意说出其中一个答案就够了。但是,必须说清楚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数的。如果只是回答第2只或者第4只,都是不妥当的。

3? 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对此有明确的安排。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0在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安排与要求。

(1) 例3和“试一试”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是应用最多的知识。例3里有三只兔子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它们采到的蘑菇个数。还有一只兔子没有采到蘑菇,教材用数“0”表示这只兔子的蘑菇数量。让学生在这个情境里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当“一个也没有的候,可以用0表示”。例4左边图中的地里有4个萝卜,右边图中的萝卜都被兔子拔走了,要求学生用“0”表示现在地里一个萝卜也没有。再次经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的活动,深刻体验0的含义。同时也体现着“从有到无”的变化,以及“有”和“无”的相对关系。

必须注意,“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句话不宜说成“0表示一个也没有”。因为有些场合,0确实表示没有,但有些场合里的0并不表示没有,而表示别的意思。教学时如果说“0表示没有”,就把0的含义局限和缩小了,这是对概念外延的不妥当缩小。

(2) 例4在直尺图上教学0的另一种含义。直尺上标注着0~5六个数,和学生自己的尺是一致的。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刻度从这里开始,即0是表示起点。直尺上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了0~5各数。反之,从大到小排列则是5、4、3、2、1、0。这些都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 “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电话号码里经常有0、门牌号码里也能看到0、温度计上面有0、计算器上面也有0。学生对这些都是熟悉的,他们还会想到和说出其他地方看到的0。对于这些0,只要学生知道其存在,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学生写数的时候,往往在起笔和运笔方向上犯错误,这也是教学0应该注意的。

4? 在教学=、>、<时,要体现两点数学思想。

=、>、<是数学里最常用的关系符号,用于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这些符号,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概念。不仅在具体情境里感受两组物体在数量方面的多少关系,还要抽象出相关的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如4只兔子和4只猴子同样多,4等于4;5只松鼠比3只熊多,5大于3;3只熊比5只松鼠少,3小于5。然后认识=、>、<这三个符号,了解它们的意义、读写以及使用方法。这些符号中,教学等号比较容易,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会稍难一些,学生往往会混淆这两个符号。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识别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如开口端写较大数,尖端写较小数;开口端在左边的是大于号,尖端在左边的是小于号。教学关系符号,不仅要重视其中的双基成分,还要注意两点数学思想。

(1) 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子、猴子、松鼠、熊进行只数的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数学方法,也是后面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直接体验。

(2) 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要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用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和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这里的符号与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5? 借助1~5各数,体会6~9各数的数值。

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某个数的概念,要清楚地了解这个数有多大,即知道数值。相对于1~5各数,6~9各数比较大了,学生建立6~9各数的概念的难度明显比1~5各数大得多。这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1~5各数的机会多,积累的经验丰富。而接触6~9各数的机会比较少,不仅难形成这些数的概念,以后计算时还会出现较多错误。

教学6~9各数,教材仍然像教学1~5各数那样,引导学生从数数到表示数,经历用算珠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应该看到的是,教材还利用较小的1~5各数帮助学生认识6~9各数,体会这几个较大数的数值。“想想做做”第1题看数涂色,一个一个地涂6个圆表示6,一个一个地涂7个圆表示7……让学生体会6个一合起来是6,7里面有7个一……有些学生在涂色时还能感受到5个和1个合起来是6个,3个和4个合起来是7个……这些都能丰富对6~9各数的体验。第2题看数接着画,已经画了4个△,为了表示7,还要接着画3个△,从而体会7比4大,7可以从4开始往后一个一个地数得。挖掘蕴含在操作里的数学思考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建立数概念十分有益。

6? 教学数10,设计并编排了丰富的内容。

10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把它转化成“十”就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对以后的认数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教材把10单独编排一节教学。

例7教学10的过程和前面的认数教学差不多,仍然是:在情境图里数数——用算珠表示十个——用数字10表示,并教学10的读写——整理0~10各数的顺序。对这些就不展开说明了。

在认识10的“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对10的认识。

(1) 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1捆,渗透“10个一是1个十”。前面已经说到,“十”是一个计数单位,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需要这点知识。“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亲身感受“10根”和“1捆”的这种特定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一个十,为以后教学计数单位“一”和“十”做些铺垫。要指出的是,必须准确把握这道习题的教学要求,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进行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1捆的活动;要学生仔细看看并想想“10根”和“1捆”之间的关系,清楚地知道这里的1捆就是10根。暂时不要概括出“10个一”“1个十”,更不要概括出“10个一是1个十”。因为大多数学生现在还没有概括这些知识的思维能力。

(2) 在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按群数数”。人们要知道一批物体有多少个,通常会去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前一种数法是“逐个数”,后一种数法是“按群数”。按群数数的效率一般比逐个数高些。儿童数物体的个数,起初会选择逐个数,这种数法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按群数数,提高他们的计数能力。“想想做做”第2题,图画呈现10个樱桃,而且是每2个一串;呈现10个手指,一只手上5个。在这种情境里,学生数樱桃的总个数、手指的总个数,会很自然地采用2个一数(2、4、6、8、10)和5个一数(5、10)的方法,这正是教材所期望的按群数。教学时,不应该勉强甚至规定学生必须按群数,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按群数数。在大多数学生2个一数和5个一数以后,要组织他们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数法,意识到没有一个一个地数,而是几个几个地数,像这样的数比较快,也很方便。

(3) 体会“双数”与“单数”。生活中有时会用到双数和单数,以后的教学中会引出奇数和偶数。“想想做做”第6题把10只鸭排成一行,不戴帽子的和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起数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起数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像这样地数,能够感受双数和单数。教材要求学生开展数的活动,没有给出双数和单数这些名称。教学时,可以给出,也可以不给出。如果教室里有学生提出双数和单数,可以让其他学生也了解双数、单数。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未必一定给出双数、单数这些名称。即使提出了双数和单数,也不要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4) 在图画情境里直观看出两类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看出多几个、少几个。如“想想做做”第9题,把排成一行的7个正方形和排成一行的10个三角形从左边起一一对齐,很容易看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道题在现在能促进“同样多”“多”“少”等概念的加强,在以后是探索解决相差关系实际问题的手段与方法。教学时,不能只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要引导学生展开并暴露思考过程。如指一指三角形中哪几个与正方形一一对齐(即与正方形同样多的部分),哪几个是比正方形多的。又如说一说怎样看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等等。

7? 在认数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长期任务,培养学生的数感要尽早抓起。因为教学较小的数,容易形成这些数的数感,教学较大的数时,形成相应的数感会难些。本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认数教学的起步,应该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用数表达和交流这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

(1) 理解数的意义,要培养应用数表示物体有几个或在第几的意识与能力。也就是说,要在具体情境里主动寻找、指出并利用“有几个”“在第几”等信息。教材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一方面像第24页第5题,在图画里数出物体的总个数,数出某些物体所处的第几位置。另一方面像第24页第2题那样,通过画图或操作活动,形象表达某些数的含义。

(2) 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要用=、>、<这些关系符号,表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或者两个数相等,还要把握数与数的接近程度,方便用数的表达和进行估计。做到这些,学生对数的理解与掌握就不会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有结构的、动态的。过去教材偏重于基础知识,只要认识和使用关系符号。现在教材不限于那些基础知识,还注意学生数感的逐渐形成,充实了有关数之间接近情况的内容。如5离8近些还是离1近些?如果把数依次排列,8和1分别在5的两边,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很需要想一想。学生如果看直尺,能直观感觉到5离8近一些。如果联系数数,5和8之间有6、7两个数,5和1之间有2、3、4三个数,这就是对离得近些与离得远些的理性的思考。又如□>3的□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的整数是4;□<10的□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的整数是9。这些数学问题都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他们经常接触这些情境和氛围,数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展。

(3) 用数描述、表达、交流信息,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习惯。教材要求学生用1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通过“一年级有4个班”“我家有3口人”的示范,引导学生用一句带有数的话,讲述学校里、家庭里、社会上的某一个现象或某一件事情,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游戏中、劳动中、活动中寻找素材,说的题材越宽,体验就越深刻。还可以让学生把话里的那个数去掉,再说一遍,就能体会到数有助于把事情说清楚、说正确,这就是数对客观事物的量化作用。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9-17 04:26, Processed in 0.051264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