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小师杂谈 › 查看主题

7674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教育部出台系列举措  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

1#
发表于 2013-12-1 00:2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教育部出台系列举措    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
□ 本报记者 康 丽



  教育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在农村。农村教育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在教师。如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真正探索出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任教的新机制?不仅需要广大农村教师的奉献与付出,更需要国家和地方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在农村教师的问题上,不是说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一样待遇就实现了公平,而应更多地向他们倾斜,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工作条件更加艰苦。”在11月19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等多项政策,再次打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期待以此来扭转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局面。

  教师动起来,为农村教育输血

   择校就是择教师,如何改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成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策略。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凸显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未来,教师将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许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
   他透露,未来教育部将在以下5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其实党和国家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并努力着手解决。”许涛介绍说,早在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作出了“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的规定,以此推动城镇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水平。此后,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先后下发了与教师流动相关的12个政策文件。
  而在实践中,各地也出台了诸多措施,通过比如教师定期流动、教师支教、成立教育联盟等方式推行本区域内的教师流动。
  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介绍了独有宝鸡特色的教师校长双向交流新模式,他将之总结为四个特点:“在形式上,实现了由过去单向支教向城乡互动、双向交流的转变;在内容上,实现了单纯支教向教师、校长共同参与交流的转变;在交流人员管理服务上,实现了市派县管向市县两级派遣、市县校三级管理的转变;在交流的范围和规模上,校长和教师交流分市县两个层次进行,范围涉及全市所有县区中小学和局直各个教学单位。”
    除了校长教师动起来,针对偏远地区农村学前教师紧缺的问题,许涛透露,今年财政部、教育部还将进一步扩大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从此前的5省份扩大到8省份,在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的偏远农村地区设置支教点,招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和非在编幼儿园、小学教师担任志愿者,到支教点巡回支教两年,填补农村学前教师缺口。
 
 待遇好起来,为农村教育造血
   如果说加强教师流动是“输血”,那么改善当地农村教师待遇,就是一种“造血”机制。
  今年9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以下简称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考虑到各地情况复杂、差异性较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不宜制定统一的标准,该政策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实施。按照这一原则,地方是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责任主体,自主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具体实施时间、补助范围和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等,均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据了解,全国已有600多个县对农村教师发放补助,受益教师达100万人。
   以湖南省泸溪县为例,从2009年开始,由县财政埋单,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教师津贴连续3年翻番:2009年村小教师每人每月岗位津贴为300元,2010年达到600元,2011年提高到1200元。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泸溪县出现了每年有近200名城镇学校教师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局面。
    “各地的探索实践方向对、效果好,但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需要将分散的探索整合成制度安排。正是考虑到该项工作所需资金投入较大,地方财力有限,特别是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单靠地方财政推动这项工作难度较大。为鼓励地方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我们才从国家层面给予综合奖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乡村教师办的又一件实事、好事。”许涛介绍说,中央财政从今年开始,已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中增列综合奖补资金,将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奖补因素之一,对已经实施这一政策的地方给予奖补。
    而为了为保证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保证符合条件的教师能够按时、足额地拿到补助,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冒领补助,下一步,教育部还将专门下发通知,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组织实施、奖补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等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地方责任,实行实名制管理,坚持阳光操作,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将这件惠及广大乡村教师的事办实、办好。
    在许涛看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是“给钱”那么简单,它会让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有助于形成优秀人才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流动机制。同时将带动教育投入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教育投入由原先侧重于建房子、买设备等硬件建设,逐步向侧重于教师队伍等软件建设转变。
    正是基于此,教育部还于近日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这一工程以“应用”为核心,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这项工程,就是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挑战。”许涛说。
  
素质强起来,为农村教育培养带头人
   农村教育要强大,不仅需要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也需要一大批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校长。
   如何解决农村学校校长国家级培训机会偏少、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不高等问题,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应运而生。从2013年起,教育部每年将遴选2000名中西部地区国贫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镇及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参加国家级培训。
   为了确保农村校长参训实效,此次培训内容特别突出了两个50%,一是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二是要求培训机构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其中优秀一线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同时在以往培训的“集中培训”环节之外,又添加了“返岗实践”环节,即在集中培训25天之后,增加返岗实践50天,届时农村学校校长将在培训专家指导下,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学校改进行动计划。
   如何保证培训质量,许涛说,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将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邀请省级以上专职校长培训机构、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参与竞标,切实激发培训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他还透露,他们正在探索参训校长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的机制,“校长何时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有望自主选择”。
   “这项工程的启动实施,将推动各地底部攻坚,着力培养一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许涛最后强调。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师报》2013年11月27日)

[/td][/tr][/table]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13-12-1 18:56 | 只看该作者
交流是老调重谈了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9-17 03:12, Processed in 0.053170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