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教学交流 › 查看主题

8329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到南宁观摩2013年秋“名师八桂行” 数学科活动有感

1#
发表于 2013-10-14 22:55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9月27日至29日,我校组织了12名教师到南宁参加2013年秋“名师八桂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师们在南宁的两天里认真听课,积极参与研讨活动,部分教师在回来后还撰写了学习心得。现将他们的学习所获整理如下,与各位教师分享。

[attach]7401[/attach] 
[attach]7402[/attach]

[attach]7403[/attach]



2013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2013年秋“名师八桂行” 数学科教研活动,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增长见识的机会,让成长中的我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我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带着一份期待,一份渴盼,一份向往参加到次活动中。虽然只有2天的时间,但这次活动向我们展示了6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感觉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及优秀的教学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结合这次活动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
本次活动主题是“新课标?新课题”。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共安排了12节课。为了能更近距离观摩名师课堂,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体育馆门前等候进场。很高兴我们终于找到了称心的位置。这次观摩的内容有《平均数》、《猜测——验证》、《整数除以分数》、《乘法分配律》、《认识方程》、《乘法的初步认识》等。
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统计每小组总分,讨论各小组的平均成绩,从而介绍移多补少,取长补短的方法,引出看动画猜牛重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整节课环节清晰,课中华老帅让学生积极寻找有疑问的问题,引出问题,大家一起去探究解决,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统计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体会。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让人耳目一新,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在她给我们带来《乘法分配律》的这节课,她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共分为六个层次:1、读懂情境图。2、筛选数学信息。3、发现并提出问题。4、分析解决问题。5、建立数学模型。6、解释与应用。吴老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发现问题。接着是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每个环节中,吴老师都是用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想法。当学生解答问题写出算式的时候,不是由老师来评价,而是由写的学生讲出算式的意义,并且在讲完之后,还会追问其他学生:“谁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讨论出结果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通过一个问题的引导,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充分的体现了生生之间辨析知识的对话。训练学生会问,会答。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她不断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我想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  
两天的听课学习虽是辛苦,但学有所获,内心很是充实。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多学名师的经验,不断地站在不同的高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黄海清)


二、难忘的笑容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互动,即见他满脸的笑容。当时我就想,难不成他能把这笑容保持到最后?
“呵呵呵”,这是华老师每次发话前的吸引人的笑声,一开口,他必笑,很快,全班学生都给他调动起来了。他让学生提问题,其中有个学生问他几岁了,他不急于回答,反而让学生猜。有学生猜他五十几岁、有学生猜他六十几岁、还有学生猜他三十几岁……,他总是笑呵呵的让学生再猜。记得当时有学生猜他六十三岁时,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在猜岁数时,他引导学生收集数据,这也是学习统计知识——收集数据的最好时机。在这笑声中,他顺势提出了问题:儿子13岁,爸爸的岁数比儿子多2倍,爸爸多少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接下来,他引导学生计算爸爸与儿子岁数的平均数,得出26岁这个答案时,他让学生理解26岁不是一个真实的岁数。接着他又让学生计算刚才收集的猜出来的岁数的平均数,当得出47岁这个正确答案时,他又告诉学生说,他今年恰好47岁。就这样,既回答了刚才的问题,又引出了平均数的意义问题。真实?不真实?原来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得出的数,是取多补少、是取长补短……得出的数据。
接下来,他又设了个例题:有7个人在球场上打球,他们平均年龄13岁,让学生随便猜猜他们每个人几岁。结果大家都是猜13岁左右的小朋友,但是华老师却出乎意料地给出了一个让大家都笑起来的答案,原来是华老师在和六个7、8岁左右的小朋友在打球。再次验证了刚才提出的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一个统计数据,是取多补少、是取长补短……得出的数据。与真实不真实无关。
巧妙的场景铺垫,恰当的引导,科学的利用现实的问题为例题。这一切的一切,确实能让这笑声坚持到最后。但愿华老师的笑声能让大家的课堂都充满着笑声,也让作为老师的我们一直保持这笑容。(李加伍)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华应龙、吴正宪、刘松、朱国荣等老师所教学的课。他们的教学水平真是高人一等,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很扎实,教师在课堂上很幽默……让学生能开心而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特别是朱国荣老师所教学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让我最为佩服。我认为华应龙老师的课有五大亮点:一是有幽默感。 二是评价语言很朴实,却很能激励学生。 三是教学功底很强。 四是教学的层次很鲜明。五是整堂课显得很大气。
两节课下来,我仔细地观察到:班上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是开小差的,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师的教学中,这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了一名数学教师的成功所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自己教学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然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技巧。这两节课,真是使我胜读十年书!!(李福军)


这次培训,我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在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教学,如何有效”等等。结合培训内容重新审视自己,我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一路走下来,填补了我平时教学中的很多“漏洞”。
培训虽然已经结束,可是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那么快就停滞,我知道在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下,我必须以良好的心态看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用一个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我已人到中年,魄力比不上年青人,但我有充分的信念,只要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的。(黄剑龙)


我这两天最大的感受是这几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特别是那位女老师,1、她的课非常的实在,从让学生发现问题,到探讨问题都做得很好,当学生没找到问题的关键时不是马上下结论,而是让别的学生来发言,然后让前面的学生能自己总结问题所在,并获得知识;2、她的教学环节“回头看”是一个很好的亮点,透过回头看学习流程,是学生能再次温习本课的重点、知识获得的过程;巩固知识;3、她对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三招式”:挤出一个蛋、借鸡下和自己下一个蛋;很值得我们学习。(梁珍)


理念的更新必定会带来课堂教学的更新,教师的素质就决定了课堂的质量。这次听课,我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名师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过程;二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教师有哪些素质?
1、纵观每一节课,教师的头脑是清醒而冷静的,很明确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2、富有教师机智,擅长处置突发事件。课堂中学生常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和举动,但是老师很巧妙的绕过去,有时还能将不利因素变成教学的一个有效例子。我很佩服吴正宪老师,她刚从北京赶飞机过来,从未与上课班级有过接触,但5分钟下来,老师与学生间的磨合就很好;3、创设轻松地课堂氛围;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他们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直到有默契感了,才开始正式去上课。4、注意课堂细节,哪怕很小很小;甚至揪根到学生回答一句话的准确性。5、语言、动作干净利落,极少有重复啰嗦。调控课堂的语言有波澜,有起伏;整堂课下来会让人看到几个小高潮。6、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7、独特的思维方式,巧妙地引导方法。他们在设计教学一节课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切入点、转折点。8、极为熟悉教材,几节课下来,根本没发觉老师需要翻看教本的。
名师是如何成长的?我们镇的教师是不是也可以参照他们的模式成长?
有两个人的成长历程我觉得我们镇的教师可以学习,一个是华应龙,一个是刘松。
华应龙:1984 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4年破格晋升为南通市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由江苏调至北京工作,现正参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1984年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年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年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现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20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同是一节课,今天讲的要与昨天讲的不一样,每一次备课都要生成一些新的东西。他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刘松:现为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总校长。熟悉刘松的人都知道,刘松的成长颇富传奇色彩。1985年的9月1号,一名14岁的少年蹲在蚌埠师范的校门口哭泣,旁边站着一位魁梧而又沧桑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皮鞭,眼中含着泪水。围观的很多人询问情形,中年男子无奈地说:“孩子学习好,是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范的,但孩子想读高中,上大学,可家里穷,供不起他上高中,我只能用鞭子赶着他来上师范了”。虽与自己的理想不符,但师范学习的丰富多彩,给这位来自山村的孩子带来了许多失落后的快乐。1989年参加工作后,为了实现曾经的梦想,他还当了不足3个月的水上侦查特种兵,但当他走进课堂,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互动中,他体验到了从没有过的激情和喜悦,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恍惚之中他感到上课竟然可以是一种享受,慢慢地他坚定了当一名小学教师的决心。
1991年,刘松遭受了教学生涯的第一次滑铁卢,当时全乡组织了20多位青年教师举行课堂教学竞赛,他得了倒数第一名。从此,他明白了课堂教学仅仅让学生喜欢是不够的,必须在严谨、规范、创新、优化和美感等方面做足文章,为此,在日常教学之余,他潜心攻读教育教学理论,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虚心求教他人,苦苦追求教学的艺术真谛。在农村工作的四年,连一本教学杂志都看不到,他就背着一袋袋红芋到城里的老师家讨教,希望从人家的旧书堆里翻到几本发黄的杂志和书籍。调进城以后,学校条件好了,提供了的学习机会多了,他更如鱼得水、如饥似渴,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先后参与了《学法指导实验》、《现代小学数学实验》、《小学生数学创新学习的研究》等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有文章发表和获奖,教学风格也日趋成熟。十年后,他获得了全国第一名,开创了有史以来蚌埠市及安徽省的最好成绩。(华应龙的简历载自网络,刘松的简历摘自刘松新浪博客)
主要介绍这两位名师,是希望给我们镇有梦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一个榜样。
好的习惯能够使孩子受益一辈子,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习惯?
我的感受最深刻的是,我们镇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不积极,而听课看到的学生在课堂做任何事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回答问题。我特别留意的是,预备铃响后到上课铃这段时间学生的习惯,通常,我们镇的学生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应该是慢慢回教室,准备上课用品的,但是那边的学生早已进入轮值带领全班训练的状态(或提问问题,或领读,或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班上展示,久了学生的胆量和气度就会出来,所以在回答问题时也就会积极的表现自己。我很欣喜的是,在中心小学“教学开放周”期间,谭俏娟带领的班级也是这样的做法了,我期待这种做法给这个班级不一样的精神。至于其他的的习惯,包括书写、讨论、小组合作等因时间关系就暂不一一赘述了。(刘庆)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10-18 19:25, Processed in 0.051777 second(s), 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