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教学交流 › 查看主题

7375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go

[转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静思默读的重要性

1#
发表于 2008-2-27 17:0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反思时下的语文课堂,公开课也好,随堂课也罢,为了书声琅琅,为了气氛活跃,我们竭尽全力地采用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等形式。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静思、默读只是一种形式,如蜻蜓点水,嘎然而止,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地将默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因此,我认为,朗读固然重要,但是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地“沉默”是不可缺少的,千万别将“静思默读”打入冷宫。一、 不动笔墨不读书——能深入研读文本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也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沉香救母》第一、二自然段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 ”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救母心切、奔去”这些词体会到了沉香为了救母心急如焚、一路飞奔的情态;有的从“翻过了”、“跨过了”、“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磨出了血泡”、“划下了血痕”等词句体会到了沉香为了救母亲,一路上历尽了千难万险。也有的学生对“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提出了疑问:“他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靠小组合作也不能代替的。这方面,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也已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在他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只拣儿童多处行》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上,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默读批阅、潜心涵泳而得来的。在课堂中他不惜时间让学生学生默读课文,表面上学生风平浪静,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机锋万变。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所以,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于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释疑解难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默读,疑难处往往能迎刃而解。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是有心陷害,为什么还不揭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没有大废口舌地讲解原因,而是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下文借箭的过程,一些同学甚至还拿出了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说要看看草船借箭的背景,对照课文来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局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务’的把握。”有的说:“这是为了麻痹周瑜,以便顺利借箭。”有的说:“因为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战确实需要箭。”还有的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周瑜的面子,维护孙刘联盟。”没有经历一番默默的研读,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疑难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搞懂了诸葛亮不揭穿周瑜诡计的原因,而且对他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对他顾全大局的胸怀顿生敬意。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学而不思则罔”,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地“静思默读”是不可缺少的。当他们遇到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味,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文本。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读”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江河直下”般的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为好。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释疑解难,真正理解内容。三、 此时无声胜有声——能彰显阅读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是静悄悄地,真正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期间对阅读文本提出的疑问和思考不易受他人(老师或同学)影响。朗读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通过默读,对阅读文本理解后的表达和交流。常有老师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这里要读出××的感情,读的语调要××……”这是典型的朗读分析,是缺少学生个性阅读感悟后的朗读教学,依旧是“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默读和朗读糅合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训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上段时间,外出听一位老师执教了《灰椋鸟》这篇课文。在教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感受“整个刺槐林和竹林就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时,她花很长时间让学生圈画、批注。当时,我很是焦急,事先我们一起磨课时,这儿没设想用这么长时间啊,其他老师也暗暗为她捏一把汗。试想,一堂课就40分钟,而且这又是一篇长长的、处处都可以品味的课文,你这儿花了近10分钟,那其他环节怎么办?剩下内容怎么办?况且这还是一节公开课。但是后来听了学生的交流,我马上为自己刚才的紧张情绪释怀,并反过来为之庆幸。幸好给了他们充足的静思默读的时间,才有了学生那么丰富的、独特的、细腻的感悟,才有了课堂那么多精彩的、耀眼的亮点,才有了听课老师的频频点头和丝丝赞许的微笑。再如《祁黄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某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入手,要求学生阅读感悟,讨论探究,提出了“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学生在这一总目标的引导下,通过细致的默读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如下结论:祁黄羊是一个“出以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是个英勇善战,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会出了祁黄羊的人物形象,挖掘到了课文的句句精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静心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产生自己无限的遐想。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我们一定要将语文教学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让学生学会静思默读,让课堂暂时“冷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9-20 00:38, Processed in 0.064268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