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教学交流 › 查看主题

7738

查看

5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go

朗读与朗读教学

1#
发表于 2008-3-30 22:5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p><font size="2">根据王哲成老师专题报告录音整理</font></p><p><strong>一、朗读、朗诵、诵读</strong></p><p><strong>   1.朗读、朗诵、诵读的概念</strong></p><p><b>朗读</b>是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言语活动,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朗读说话知识与教学》)</p><p>   朗:明亮的意思。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普通话训练与测试》)</p><p><b>   诵读</b>:有两个意思,一是读出声音来(比一定响亮),另一个意思是背诵。</p><p>    一位网名为“长安古原三百卷”的先生在他的博客日记中引用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张庆先生的《提倡诵读》一文中的一段话:“在我国传统蒙学中,诵读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教子孙读书》诗云:‘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p><p align="left">    这篇文章里,张庆先生还指出诵读有三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其次是要“精思”。 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    </p><p><b>    朗诵</b>朗诵属于艺术表演范畴,是一种再创造,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朗诵可以借助音乐、态势等辅助手段造成一种“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音色、音量、语速、节律等方面也可作些适当的夸张,以渲染气氛。</p>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08-3-30 22:54 | 只看该作者
<strong>2.朗读、朗诵、诵读之间的不同点</strong><p><b>    朗读与诵读的区别</b>: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诵读不仅强调了读,而且强调了积累,要熟读成诵。其实,我们也不要太注重朗读和诵读的区别。朗读也好诵读也好,都是要出声读,都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都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培养语感。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特点,多读书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根据学生和文本对话的需要,确定是侧重于朗读还是侧重于诵读,或者不予区分。课标说“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恐怕也有这个意思。</p><p><b>     朗读、诵读和朗诵的区别</b>:朗读和朗诵是不相同的。朗读是宣传、教学形式,而朗诵是艺术表演形式;朗读的语言必须接近自然真实的生活语言,朗诵的语言形式则较为夸张,往往还需要借助表情、手势或配乐等手段来增强表演的艺术性。朗诵属于艺术表演范畴。朗读是一种再现,强调的是忠实于原文。朗诵是一种再创造,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拿腔作调的读书不能作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特别是不要鼓励低中年级的男生模仿女同学的声音。诵读与朗诵同样不是一码事。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p>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3#
发表于 2008-3-30 22:54 | 只看该作者
<strong>二、朗读内容的选择</strong><p>      1.朗读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p><p>    崔峦先生在《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一文中针对“把课文教肿了”;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简约教学内容是简约教学过程、简化教学环节,简便教学方法的基础和保证。</p><p>    精减教学内容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课文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一是文本内容的重点;二是学段和单元训练的重点;三是文本语言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应当是统一的整体。概括地说是要抓住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最能表达文章主题思想又具有言语习得价值的,能够引起读者与作者情感共振的语言部位。这样的词句、段落也最能够体现编者意图和作者风格特点。教师应当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句段,发现课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之处,依据学生的实际、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提示,确定教学的重点。 </p>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4#
发表于 2008-3-30 22:55 | 只看该作者
2.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朗读教学重点的方法:<p>    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教学重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第一种情况,可以直接找准一篇文章中一两个重点段落,也就是逻辑重点段。例如,《少年闰土》一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向往农村生活的感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很显然写四件事的部分是全文的逻辑重点段,其中又以雪地捕鸟和海边拾贝为重中之重。而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是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为主,生动形象,中间还穿插着作者的议论。“瓜地刺猹”又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反复写了两次,着力刻画。这些都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初步领悟”的“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一场雪》则应以描写下雪和雪后美景的两段话为重点段落,在读中感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清楚、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精美的语言。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文章一般可以抓住经过、高潮部分重点教学。</p><p>     第二种情况是以并列段落为主要结构方式的文章,应抓住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上最具特点的段落或每段中最具特点的词语或句子。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处理得水过地皮湿,或教学时间占用过长,学生却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教师“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反复比较研读,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的内容。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其中的第二和四两段话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很多教师把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略处理其他段落,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同样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晏子使楚》等课文都可以采用类似的处理方式,抓住一两段引导学生精读,略处理其它段落。</p><p>     第三种情况,有些课文的内容较长,结构比较复杂,逻辑重点段不典型;有的虽然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课文的整体思路、情感线索、思想脉络以及穿针引线的人物等等,往往也能够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例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描写高尔基的语句,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再如《画杨桃》一课,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当然这篇课文应当把中间部分作为重点,但内容还是比较多,重点还是不够明确。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语言运用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缩小包围圈,以描写教师语言、神态的语句为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p><p>     教材的选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也是千变万化的,上述三种思路能够解决大多数课文教学重点的确定,但有些课文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多种处理教材的方法。</p>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08-3-30 22:55 | 只看该作者
<strong>三、朗读要求的把握</strong><p>|     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p><p>|     感知朗读——感悟朗读——感情朗读</p><p>|     尊重感受——点拨启发——升华情感</p><p>    朗读教学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还要防止指导过于琐碎,要注意整体处</p><p>理。例如《我是什么》一课的教学。</p>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08-3-30 22:56 | 只看该作者
<strong>四、朗读教学方式的选择</strong><p>     1.“在读中有所感悟”必须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边读边悟”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让学生自己去与阅读材料对话,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经验,以及现代的语言心理学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都为我们揭示出阅读的主要方法——读,特别是“诵读”,诵读是小学阶段阅读的重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多种具体呈现方式,但主要体现在读上,体现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杨再隋)。感悟与理解有所不同,主要采用意会式的直觉思维。感悟语言既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悟,也包括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以及它所透出的情感体验的整体感悟。 </p><p>    2.常见朗读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在这里只例举几种常用的方式抛砖引玉。选择什么方式引领学生读书,主要看哪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语文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p><p><b>     个体读</b>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朗读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表现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有助于发挥教师或有特长的学生的示范作用;三是检验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情况,体现评价的导学功能。在《少年闰土》第十六自然段,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有羡慕,有敬佩,有惋惜,有遗憾,有不满,有向往。每个读者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不适合选用齐读的方式,比较适合个体读书。</p><p>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p><p><b>     合作读</b>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还是要根据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需要。以下例举合作读的具体方式简要说明:</p><p>     教师引读《燕子专列》第三自然段:</p><p>(师)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生)料峭的寒风,(师)顶着(生)漫天飞舞的大雪,(师)踏着(生)冻得坚硬的山路,(师)四处寻找(生)冻僵的燕子。</p><p>男女生合作读《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p><p>(女)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男)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p><p>班级合作读《我的战友邱少云》:</p><p>(一人)为了整个班,(一组)为了整个潜伏部队,(全班)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p><p>    合作读能够达到个体读书所不容易达到的效果。《少年闰土》第三段,分角色读书能够更深入的体味作者层层加深的情感变化。</p><p><b>     齐读</b>可以为个人朗读创造条件,更容易出气氛,出效果,也可以发挥学生之间互相的有益影响的作用,也避免了单个学生朗读胆怯的现象。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不易表达个体的阅读感受,因此要慎用齐读的方式,必须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需要来选用这种方式。《一夜的工作》结尾两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无比爱戴和崇敬的思想感情,这两段课文如果选用齐读的方式就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度体验。</p><p>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p><p>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p><p><b>     比较读</b>一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语言比较;一是语气、语调比较。通过比较读,有助于品评语言,培养语感。朗读是“口惟心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思维活动。例如对《少年闰土》一课中“捏”字的比较,就是这样的。学生在读中“口惟之,心心诵”,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再比如《少年闰土》一课同是写“看瓜刺猹”这件事,开头和中间两部分表达的目的有区别,手法有所不同,创设的意境也不完全相同,读起来语感也不一样。通过比较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第一次色彩明丽;第二次紧张、神秘。再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第一段通过比较读学生就可以从语感的角度感受到反复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p><p>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p><p>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p><p>     朗读可以通过语音的表达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更有助于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声读或配乐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容易混淆或有语言习得价值的语句,宜采用对比朗读;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宜采用竞赛朗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朗读等等。</p><p>      3.朗读等学习方式与评价的紧密结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评促学”是“在读中感悟”的催化剂。“在读中感悟”与“评价”的紧密结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读”是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和评价研究”课题实验的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雷雨》一课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⒈在读中感知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雷雨由大到小的特点。⒉反复诵读,通过读表现出雷雨的特点。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诵读、评读中,逐步就可以通过朗读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的把握,直接地、整体地感悟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在情感上逐渐与课文贴近。⒊在读中积累语言。(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再比如教学《田忌赛马》就可以采用朗读辅助动作表演,在评读、评表演的方式代替分析讲解,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p><p>      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p><p>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p><p>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p><p>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p><p>    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p><p>    田忌没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p><p>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p><p>    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p><p>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p><p>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p><p> “以评促读”把学习的时间、学习主动权都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学有所疑之时稍加点拨、示范即可,朗读与评价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语言水平逐步得到发展。</p>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9-20 01:05, Processed in 0.043680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